考雅思,去加拿大!

清晨五点,上海的弄堂还浸在浓稠的夜色里,陈远已经坐在书桌前翻开雅思真题。台灯暖黄的光晕中,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,与窗外零星的环卫车轱辘声交织成独特的晨曲。这是他备考雅思的第83天,距离大学毕业离开皖北老家,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四个春秋。

作为村里第一个考上985的大学生,陈远曾是全村的骄傲。刚到上海时,他挤过群租房,吃过泡面配榨菜,却靠着技术岗位的稳定收入,在城市站稳了脚跟。直到女儿朵朵进入幼儿园,他才惊觉教育资源的鸿沟:重点小学的入学门槛高得令人窒息,补习班的费用几乎要吃掉一半工资。深夜刷到加拿大安大略省优质公立教育体系的介绍时,这个向来沉稳的男人攥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——那里没有学区房的天价博弈,没有令人焦虑的升学军备竞赛。

备考初期,陈远像个笨拙的新手。白天在互联网公司高强度工作,晚上哄睡孩子后,只能蜷缩在书房的折叠椅上背单词。第一次模考总分5.5的成绩,让他对着错题本怔忡良久。妻子默默把卧室的台灯换成更明亮的款式,女儿奶声奶气地说“爸爸加油”,这些细碎的温暖成了支撑他的力量。他开始制定严苛的计划:通勤地铁上听听力真题,午休时间练习口语,周末泡在图书馆写作文。为了纠正中式发音,他甚至报名了线上外教课,反复模仿每个单词的韵律。

他想起来在网上找资料时,看到有人说可以找雅思枪手,快速拿到雅思成绩,他想也许可以试试。但是他还是担心风险的。在一个加拿大移民论坛里,他看到一个帖子,说有更高端的方式-雅思自拍照,只需要考生本人去拍个照,后续就能拿到理想的成绩,但是费用比较高昂。

转机出现在第二个月。当他意识到单纯刷题难以突破瓶颈时,开始研究雅思考试的思维逻辑。阅读不再逐字翻译,而是学会抓取关键信息;写作不再堆砌华丽辞藻,转而注重论点的逻辑性。某个加班到深夜的周五,他对着镜子练习口语,忽然发现自己能流畅地阐述教育公平议题,那一刻,他仿佛触摸到了梦想的轮廓。

考试当天,暴雨倾盆。陈远在考场外深呼吸,看着雨水在地面溅起水花,想起父亲在老家田间劳作的背影。听力环节,当熟悉的英音在耳机里流淌,他的笔尖不自觉地跟上节奏;写作时,那些关于教育焦虑的思考化作工整的英文句子跃然纸上。放榜日,8.0/7.0/7.0/7.0的成绩单静静躺在邮箱里,他反复刷新了三次,才敢相信这个结果。

如今,移民申请的材料已经寄往渥太华。站在浦东机场的玻璃幕墙前,陈远望着停机坪上的飞机,女儿举着新买的枫叶发卡蹦蹦跳跳。远处的黄浦江波光粼粼,倒映着他来时的路——从皖北的麦田到上海的霓虹,再到即将奔赴的枫叶之国,这场跨越山海的迁徙,既是为孩子寻找更广阔的天空,也是一个普通人对理想教育的执着追寻。晨雾渐散,新的旅程,正在朝阳中徐徐展开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雅思自拍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