煎锅与单词:一个厨师的移民突围战

凌晨四点的厨房飘着咖啡香,我握着黄油刀的手指还沾着松露碎屑,台灯下摊开的雅思真题却洇着番茄酱渍。这是我坚持了 365 天的日常 —— 白天在餐厅后厨煎牛排,深夜在出租屋 “煎” 英语。​

初中辍学后,我在社会这座大熔炉里摸爬滚打。从端盘子的学徒到能独当一面的西餐主厨,在欧洲餐厅工作的经历让我练出了还算流利的口语,但那些在厨房里游刃有余的法语、英语对话,一旦落到纸面就成了天书。当我站在幼儿园门口,看着儿子踮着脚羡慕地望着外教老师,突然意识到:我必须为他推开一扇更广阔的门。​

决定移民澳洲的那天,我对着 186 雇主担保移民的英语要求倒吸冷气。雅思4个 6 分,对科班出身的人或许不难,对只有初中文化的我来说,却像要徒手翻越阿尔卑斯山。但儿子睡前那句 “爸爸,我想和外国人说话”,成了扎在我心里的刺,也成了我攀爬的绳索。​

起初连阅读题都看不懂,我就把单词写在便签纸上,贴满厨房操作台。煎牛排时,“medium rare”(三分熟)和 “well done”(全熟)在滋滋作响的油花里反复回响;切洋葱时,泪水模糊了视线,却让 “onion” 这个单词刻进了记忆。同事们笑我走火入魔,我却把餐厅菜单改成了中英对照版,连红酒单都被我标注得密密麻麻。​

写作是最痛苦的难关。我的第一篇作文被老师批得 “体无完肤”,满纸的语法错误像煎糊的牛排。我开始像研究分子料理那样拆解范文,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句型结构,把每个模板都抄写成食谱般精确的步骤。深夜的出租屋,键盘敲击声和冰箱压缩机的嗡鸣交织成曲,我在 Word 文档里反复修改,直到屏幕泛白,窗外泛起鱼肚白。​

模考分数从 4.5 分到 5.5 分,再到 6 分的那天,我握着成绩单在地铁里红了眼眶。邻座的学生好奇地张望,他们不会知道,这张薄薄的纸承载着一个父亲 365 个日夜的坚持 —— 推掉了所有聚餐,放弃了午休,甚至把烹饪创意的灵感都用来设计英语学习方法。​

当最终雅思成绩显示四个 6 分以上时,我第一时间把截图设成手机壁纸。不是为了炫耀,而是想让儿子知道:只要心里有光,再黑暗的隧道也能走到尽头。如今站在悉尼的机场,望着远处海港大桥的轮廓,我突然明白,这场跨越山海的移民之路,不仅是为孩子铺就未来,也让只有初中学历的我,完成了人生最华丽的蜕变。​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澳洲移民 and tagged , 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